Friday, May 25, 2012

CHI 2012 會議報告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ACM)是國際上資訊科學與工程最主要的學術組織之一,SIGCHI是ACM下幾個主要的特別興趣小組之一,其所舉辦的CHI國際會議一般公認為人機互動領域最盛大也最頂尖的國際會議。此次CHI 2012的會議為第三十屆,在美國德州奧斯汀(Austin, Texas)舉辦,一共吸引了1577篇主會議論文投稿(不含海報與workshop論文)的投稿,其中370篇被錄取於正式會議報告,錄取率(acceptance rate)為23%。

審稿參與 

此次個人雖有投稿,但未入選此次議程。個人此次最大貢獻在擴大審稿的參與,一共受邀審查了12篇正式會議的投稿。就個人過去幾年CHI與CSCW投稿與審稿的經驗,SIGCHI會議的學術品質並非僅依賴acceptance rate把關。Acceptance rate僅是表象,更重要的是總理各子領域審稿的召集人與副主席們(Associate Chair又稱Program Committee member 或meta-reviewer)都是各領域最具能見度與聲譽的研究者,審稿過程嚴謹,就個人經驗並不遜於許多期刊。

在SIGCHI最主要的幾個國際會議(CHI, CSCW, UIST, Ubicomp等),每篇投稿由一位領域相近的Associate Chair(AC)負責,邀集3-4位審稿者進行實質審稿,接著AC需整理所有審稿者意見,提供後設意見(meta-review)以呈現不同審稿者的意見間的異同,做一較概括, 總合性的陳述與評價。到此,論文審稿過程仍未結束,所有的意見與後設意見在此時會送回給論文作者閱讀,作者可對這些意見進行說明辯解(rebuttal)。接著AC還需要再閱讀作者的補充說明,然後所有的AC需參加為期一到兩天的審稿會議,面對面討論所有的審稿意見與作者說明,有爭議的論文在這個過程中還會再請其他AC提供意見。經過這樣縝密的審稿過程後,一篇論文才會被決定是否接受。個人過去的投稿有時可收到總長達七至八頁的審稿意見,審稿者這些表面上看不見的貢獻是SIGCHI整體社群之學術品質的維持與進步相當重要的一環。

會議經過

整體而言,此次會議維持CHI一貫的高品質與多元性,各個人機互動子領域像是電腦輔助合作工作, 互動技巧, 設計方法, 使用者經驗研究, 各領域應用(環保, 教育, 遊戲)等兼容並蓄,同時有10個以上的平行議程(parallel sessions)在進行,完整涵蓋各個子領域最前緣的研究現況。個人的研究專長在電腦輔助合作工作與社群運算等主題,因此也特別注意相關論文的發表。一個觀察是人智運算(human computation)及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等利用「電腦中介人際互動」(非一人一機間的互動)來組織運用人們的計算能力以解決電腦上還未能有效解決的問題(例如文字或媒體之內容分析)已成為研究上的一個熱點。今年至少有三個sessions,十多篇論文報告這方面最新的研究,研究的內容相當多樣有趣,從人智運算流程/演算法到應用系統的設計與評估(例如利用群眾進行旅程規劃),相信近年這方面的研究還有一定發展空間,而實際的應用也將更為普遍。另外線上社群與社群網路的研究雖已發展一段時日,今年仍有相當不錯的研究,像是透過對Twitter訊息間內容相似度的分析來了解訊息內容多元性與線上社群維持間的關係。

大會所邀集的開幕與閉幕演講相當精彩,極富啓發性。開幕演講之講者為YouTube的使用者經驗部門的主管Margaret Gould Stewart談使用者如何透過影片上傳來形成社會性的連結以及產生前所未有的使用經驗。閉幕演講則邀請到MIT Media Lab的Hugh Herr教授。Herr教授談的是智慧型義肢的設計,談如何運用對人類行走背後生物力學與神經控制的了解來設計智慧義肢,使下肢障礙者能重新自然地行走甚至跑跳。Herr教授自身因為意外而喪失兩隻小腿,也因而投入智慧義肢的深度研究,其演講過程以自己穿著之義肢示範其成果,極具說服力,也讓許多聽眾印象極為深刻,成為會議結束前的另一個高潮。

綜合感想

人機互動研究旨在探討人與機器間既有與可能的關係,其涵蓋主題範圍相當廣泛,傳統「使用者介面」此一概念已經不能完整代表今天最前緣人機互動研究的面貌。就個人觀察,人機互動研究主題雖然多樣,方法取向雖然不同,核心精神確是相當一致且廣為國際研究社群所認同:亦即應重視使用者的本質與特性,注意到科技的價值並非絕對,而是相對於使用者與使用脈絡而存在。當科技無所不在,使用者遍及普羅大眾,科技設計已非「少數人會用就好」或者「勉強可用就好」,更需精益求精,深入瞭解使用者需求,使科技設計符合人性,並創造發現個別科技設計對人特有的價值與益處。

另一感想是今天的研究發展工作均須面對高度國際競爭。圖一為在開幕式時SIGCHI主席報告「各國與會人數」時的投影片。有兩個觀察,第一是與會人數的排序與國家總人口數並無絕對關係,比較像是反映了各國在人機科技設計面向上興盛繁榮的程度。第二個值得注意的是,韓國的與會人數已經超越日本,達到87人,位居第五位。而就台灣與會者非正式統計,此次代表台灣機構與會以及在海外留學或工作的台灣人與會者共約20位。而真正代表台灣機構與會者僅有11人。若再加上國內學界業界其他熟知且會參加CHI但此次不克參加者,總數可能仍不超過20人。相較於韓國87人的與會者數目,比例小於1/4。在會議論文集以 “Korea”與 “Taiwan”為關鍵字搜尋,前者出現超過100次,後者則為26次。基於韓國與台灣過去在社會與經濟發展上的相似與競爭,我想這些訊息某種程度上顯現了台灣學界與業界對這個領域的注意可能仍相對不足,與國際的接軌仍應繼續提升。我想我們需要積極努力提升國內整體人機互動之基礎研究, 教育與實務,一方面希望我們迎頭趕上,在此領域發展我們的特色,另一方面,也需注意到我們不要因為這方面發展的不足而造成整體不利的影響。


圖一: CHI 2012 各國與會人數

No comments: